高墙之内孕育和平:一位狱警在刚果监狱捍卫尊严的斗争

来源:乐鱼直播app    发布时间:2025-10-17 09:48:59

产品介绍

  这个工作机会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联合国正在寻找一位精通监狱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最好是女性,加入其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特派团。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机遇,她会作何选择?

  奥卢克米·伊比昆勒深吸一口气。职位描述与她的专业背景完美契合,但意味着要远离尼日利亚拉各斯的家人。这位时年38岁的项目经理展现了她一贯的缜密作风:立即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我和丈夫商量时,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犹豫吗?快去!现在就答应他们!’” 丈夫的支持,顿时让她吃下了定心丸。

  2020年,人称“凯米”的奥卢克米已成长为尼日利亚惩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每当监狱建筑出现屋顶渗漏、墙体变形,或需要规划设计全新监区时,同事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她。

  在拉各斯州,她肩负着监管五座羁押近9000名在押人员的拘留中心的重任——在男性占据绝对主导的惩戒领域,这份职责显得很不易。

  地质学背景赋予了她严谨务实的专业特质,而这正与监狱管理对细节的极致要求不谋而合:必须避开使用可能碎裂成武器的玻璃窗和陶瓷面盆;每一根栏杆都需精心加固,既保障光线通透,又确保安全无虞。

  她强调:“我们始终在维护人格尊严与确保监管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即便在监狱环境中,如厕隐私同样不容忽视。我们专门设计了‘矮门’:既能通过观察双脚判断异常,又通过遮挡至颈部的设计保护隐私——这既防范了自杀企图,也守住了最基本的尊严底线。”

  这份对平衡之道的精准把握,正是联合国寻觅的特质。在其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开展的维和行动联刚稳定团中,亟需一位既懂安全底线、又怀有人权关切的专家。

  当她踏上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土地,任务书上的描述看似寻常——协助改革百废待兴的监狱系统。然而现实远非纸上谈兵,她所要做的,是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重构监狱的每一个日常空间——从每一段管道到每一处门锁,都要重新设计。

  凯米深知,真正的监狱改革必须从绘制建筑蓝图开始。 联刚稳定团惩戒团队与刚果当局展开多轮磋商,全力推动落实《曼德拉规则》与《曼谷规则》——这两项国际标准明确要求对囚犯实行人道待遇,并建立符合性别特点的监督管理体系。然而改革之路阻力重重,当地对监狱功能的认知仍停留在狭小格局。

  凯米回忆道:“他们始终没有办法理解,为何要在设计中规划图书馆和劳作工坊。面对僵局,她果断调整策略,用最直白的逻辑阐释:体育中心能让囚犯通过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而图书馆能让他们专注于阅读——当精神有所寄托,越狱的念头自然就会减少。”

  这番深入浅出的阐释终于打破了坚冰。 她与团队不仅共同起草了全国新监狱设施的整体规划,更对现有监所展开全面普查,逐一标定需要改造升级或废弃关闭的设施。

  她指出,绝不能在男子监狱中简单开辟一个女子监区,那无异于将女性置于性剥削和暴力的风险之中。在没办法实现完全独立监区的情况下,她全力争取设置物理隔离围栏和专用通道,为女性在押人员构筑最基本的安全屏障。

  2023年,凯米被调派至刚果东部动荡的南基伍省。在卡巴雷市,她肩负起监督一座耗资85万美元的高度戒备监狱建设的重任——这座设施专门用于关押与武装团体关联的高危分子。面对这项重大工程,她每日往返于省会布卡武与工地之间,跨越40公里路途亲临现场督导。

  然而今年1月,3·23运动武装组织在该地区发动猛烈攻势。根据与金沙萨政府达成的协议,联刚稳定团维和部队早已于前一年撤离南基伍省,仅剩惩戒团队留守,联合国部队仅部署于邻近的北基伍省与伊图里省。当以图西族为主的叛军推进至布卡武城郊时,凯米成了特派团在这片危险区域坚守的最后一名成员。

  她回忆道:“外国人员的撤离过程一片混乱。我们不得已自行穿越陆路边境,没有一点联合国后勤支持,任何一个人都在绝望中各寻生路。”

  此时,受邻国卢旺达支持的3·23运动武装团体已完全控制基伍湖流域,切断了所有水上通道。在布卡武即将陷落的最后时刻,她仅带着一个随身背包,与两位人权事务同事搭车撤离。

  如今,她转驻至北基伍省尚由政府控制的贝尼市,继续为联刚稳定团惩戒团队效力。而她在卡巴雷倾注心血的那座大型监狱建设项目,至今仍在战火中保持着被迫中断的状态,静待重建之日。

  本周,凯米在监狱改革领域的卓越贡献终于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荣膺2025年度联合国女性司法与惩戒官员开拓者奖——该奖项专门表彰那些在和平行动中突破性别壁垒、重塑高墙内领导力定义的杰出女性。

  在她记忆中最为鲜活的,始终是那些发生在3·23运动武装团体叛乱之前的项目——它们默默重塑着高墙内的生活轨迹。

  其中,2021年在南基伍省乌维拉监狱落成的沼气系统堪称典范,这套将人类排泄物转化为清洁燃气的装置,让厨房灶台告别了砍伐森林的时代,也让污水横流的场景成为历史。异味彻底消失了,她欣慰地说。

  她的团队曾亲手培训狱警和长期服刑人员掌握系统维护技能。即便在联刚稳定团撤离导致供水中断后,他们仍通过远程筹款开凿了新钻井,依靠时断时续的视频通话坚持完成技术监测。

  2024年,她辗转八小时亲赴旧地。当看到沼气系统依然稳定运行时,她难掩激动之情:三年半了,所有设备都保持着我们离开时的状态。

  狱警们向她保证,这套装置既防破坏又能自给自足。而那句至今萦绕耳畔的评价,已成为对她最好的褒奖:这是您为我们做过最美好的事。

  在布卡武监狱——那座囚禁着80名女性与1400多名男性的牢笼里,凯米亲历了一场关于尊严的觉醒。

  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却映照出最深刻的不公:每天破晓时分,成袋食物被运往男监区,而女囚们,用她的话说,连一粒米都分不到。官员们振振有词:女囚自有家人送饭,慈善机构也会施以援手,何必浪费监狱口粮?

  更触目惊心的是那个所谓的厨房——烟尘覆盖着坍塌的灶台,破败如废墟。每位女性只能在零星炭火上艰难烹煮。凯米无法容忍这样的漠视。她从各处预算缝隙中挤出2000美元,购置全套厨具,请来维修工匠,日夜守在现场直至斑驳的墙面重新泛起炊烟。

  然而,真正的战场在官僚体系的铜墙铁壁之中。凯米直面监狱长,掷地有声地指出:政府有责任为每一位在押人员提供食物——不论男女。

  连续十四天,她总是在晨光初现的七点整出现在配给现场,亲眼见证盛豆的容器从一桶变成两桶,再增至三桶,直至公平成为不言自明的规则。

  她说:“最终这成了既定规则:清晨时分,男囚领取食物的同时——女囚也会得到她们应得的那一份。”

  女囚们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便选择了更动人的方式——每当凯米的身影出现在院落中,无数只拇指在阴影中悄然竖起,寂静中涌动着千言万语。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产品中心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