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中广核王建涛获评“央企楷模”
产品介绍
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布2024年度“央企楷模”,中国广核集团王建涛荣获“央企楷模”称号。发布活动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亲切会见楷模代表并和大家座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谭作钧主持会见座谈,并出席“央企楷模”发布活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李历参加会见座谈
张玉卓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践行习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弘扬楷模精神,引领带动国资央企广大党员干部职员砥砺奋进、勇毅前行,扎实推动中央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布的2024年度“央企楷模”是:中广核王建涛、中国海油“璇玑”技术团队、南方电网抗击超强台风“摩羯”抢修复电攻坚团队、中国华电格列旺久、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团队、中国一重殷存柱、哈电集团覃大清、中国宝武太钢“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中国东航C919飞行部、中国五矿严大洲。
王建涛,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设备总责工、领军人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七年磨一剑,开发出关键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发电机不抽转子检修机器人,获评“2023年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从事核电检修的28年间,王建涛填补了数十项国内外技术空白,他用创新守护核电安全,用发明推动我们国家核电发电机检修走向世界一流。
1996年,王建涛中专毕业,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当大亚湾核电站到学校招聘时,他以全年级排名前三的专业成绩,成为学校当年唯一一位被录用的毕业生。怀揣着对新技术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待,18岁的王建涛毅然踏上南下旅途。
在那个中专学历也是“香饽饽”的年代,进入核电站工作的王建涛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短板,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英语。当时大亚湾多数设备都是从法国、英国进口的,甚至桌上的办公电话、厕所的马桶、路上的下水道盖子都全是英文。“中专学的英语本身就很浅,面对满是英文的手册,根本就是看天书。”王建涛回忆道。
面对这样的窘境,王建涛抓住了当时公司开办免费英语培训班的机会。王建涛连续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三届,从最基础的单词一个一个开始学起。到2000年,在担任核燃料装卸系统调试负责人助理的时候,王建涛已经能和法国的调试负责人无障碍交流。2018年,美国电力研究院召开年会,他已经能用英语进行半小时的学术报告。
在学习这件事上,王建涛始终有一种“紧迫感”。一开始是为了弥补学生时代知识储备的不足,希望赶上优秀同龄人的脚步,在深入核电检修领域之后,王建涛对持续学习的目的有了更明确、长远的看法:“能解决多大问题,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在王建涛的办公桌和宿舍里堆放着很多发电机检修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厚厚的全英论文,页脚已经被翻出了褶皱。翻开内页,里面写着许多不一样的颜色的笔记,有英文单词的翻译,有重点记号,也有一些尚待查证的疑问。
2019年,王建涛考取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开始了博士课程的学习。2021年,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王建涛荣获我国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也被誉为“工人院士”。
王建涛在一条“肯学、肯干、肯钻研”的进阶之路上,完成了从中专生到“清华博士”、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工人院士”的成长与蜕变。凭借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建涛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成为核电汽轮发电机检修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在核电发电机检修过程中,抽转子作业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解体检修方式需要拆除大量设备,且转子重233吨,长15.38米,与定子的最小间隙仅0.05米,抽转子作业对起吊操作技术水平和协调配合要求极高,稍有磕碰就会造成数以亿计的损失。
这些年来,王建涛带领发电机检修团队想方设法通过优化检修窗口、做好缺陷预案等方法,提高检修作业的安全质量,但抽转子作业的存在依然没有使发电机检修工作的风险得到实质性降低,于是王建涛萌生了不抽转子,而是发明一个小型特种机器人,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沿着发电机0.05米的缝隙爬进发电机内部完成试验和检修工作的想法。
但在考察了国内外电厂发电机检修现状之后,王建涛团队发现,他们设想的这种机器人只有国外才有,而且外方只租不售,用一次的租金就要近百万。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王建涛的态度是:“再难也要办。国外能搞出来,我们也一定能。”
下定决心后,王建涛便一头扎进研发工作中。他查阅了大量机器人相关的资料,在脑海中勾勒出属于自身个人团队的机器人——“悟空”的雏形。没有模型,就拿起笔动手画;不会编程,就一本本专业书籍啃。经过两年多的模型试验,带着满满的信心,王建涛和团队带着第一代“悟空”来到真正的发电机前做试验。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在模型上运行得无比顺畅的两根主钢缆,到了真发电机上,竟像麻花一样紧紧拧在一起。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王建涛和同事们却满头大汗,最终持续工作了14个小时,才终于理清两根钢缆。一个通宵过去了,他们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试验都没做成。数一数过程中记录的待改进项,密密麻麻竟然有105条!
但王建涛并没有气馁,在接下来的研发改进过程中,他和同事们干脆搬到了实验室,开启了与这105个待改进项的“死磕”之旅。经过半年反复讨论、试验、改进,王建涛团队满心欢喜地迎来“悟空”2.0正式登场时,却又遭遇了一个终极大难题:在中段90度方向出现了无法克服的下垂,现存技术根本无解!看着那停滞不前的机器人,王建涛的心中五味杂陈。虽然失败了,但积累的经验和数据都还在,王建涛不想就这么放弃。
通过改变思路,调整研发方向,王建涛又全身心投入到“悟空”3.0的研发中。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奋战,终于在2022年5月,机器人“悟空”3.0顺利完成所有检修任务。作为国内首个核电厂发电机不抽转子检修智能机器人,“悟空”单次应用缩短检修时长40小时,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在核电发电机检修技术的新突破。
“发明创造”能够说是王建涛28年核电检修生涯的重要关键词。检修工作最大的特点是重复性强。但王建涛一直希望,下次要比这次更安全、更高效、更自动化。抱着“下次要比这次好”的想法,爱动脑搞发明的王建涛总能打破固化思维,也为自己赢得了同事们口中“发明大王”的美誉。
发电机定子线棒吹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没有专用工具,传统方法需要4人24小时倒班完成线棒的吹干,效率低不说,人员还非常疲惫。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王建涛又动起了脑筋。
由于定子线棒内部有复杂的换位结构,难以观察,王建涛特地请同事用透明的塑料做了一个筒状的模型来测试,反复地尝试三种不同的吹扫方法。当发现利用气压将水吹出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明显之后,王建涛抓紧制作了一套带有两进、两出控制阀的吹扫装置,在大修里一用,果然比原来快很多,但美中不足的就是工作负责人要全程盯着压力表防止线棒超压,一天下来也十分辛苦。“还有改进空间。”于是王建涛又设计出一个自动模块,将吹扫装置升级成了“自动化吹扫装置”。
10年时间,“发电机定子线棒自动吹扫装置”进行了5次产品迭代,将原本耗时15天的线天工期。
王建涛的发明成果,不仅有提高现场工作效率的各种仪器装置,也有针对全国缺乏发电机实物用于培训而发明的“发电机转子多功能模拟器”,仅1天就能让学员见到在现场10年也难以碰到的故障,明显提升了培训效果,该装置在国内外赛事中也备受关注。
截至目前,王建涛共申请国家专利207项(获得授权159项),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填补数十项国内外发电机检修领域空白,发明的创新设备已实现销售610万元。
王建涛在职业生涯中,始终秉持着创新精神和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正如“央企楷模”颁奖词中所说:“他用信念铸就理想,用汗水浇灌梦想,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从一线检修岗位走出来的‘工人院士’,走出了一条核电人的硬‘核’之路。”王建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央企楷模”评选表彰是国务院国资委面向中央企业组织并且开展的一项年度性典型选树活动,旨在通过宣传表彰中央企业各行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团队,激发央企干部职员产业报国和爱岗敬业精神,倡导形成爱国奋斗、担当尽责、比学赶超、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树立中央企业良好形象,凝聚砥砺奋进力量。